報告題目 |
有機半導體內的痕量氧摻雜:機制與器件應用 |
報 告 人 |
天津大學 李立強教授 |
報告时间 |
2024年11月10日(周日)16:40 |
報告所在 |
椒江校區B號樓201會議室 |
報 告 簡 介 |
報告内容簡介: 有機半導體是新一代大面積、低成本柔性光電器件的重要候選质料之一,其光電性質受到微量雜質的顯著影響。深入理解微量雜質的作用機制,發展精確可控的摻雜技術,是實現高性能、高穩定性有機光電器件可重複制備的關鍵。李教授團隊揭示了有機半導體內普遍存在痕量(10^15/cm3)氧,其與有機半導體相互作用,形成超氧根陰離子自由基和有機半導體陽離子自由基,這是一種p型摻雜狀態。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軟等離子體的無損脫氧要领,乐成實現了有機半導體中的痕量氧脫附(即去摻雜),進一步開發了光氧協同處理再摻雜技術。基于去摻雜和再摻雜技術,可實現對于有機半導體關鍵電學性能(如極性、電導率、阈值電壓和遷移率)的無損精確調控。這項發現意味著此前大量關于有機半導體“本征性質”的研究實際上都是基于“自然摻雜”的质料,該發現能夠解釋目前有機半導體領域內諸多難以理解的現象,有助于基礎理論體系的完善,爲其本征光電性質和可控摻雜的研究開辟了新思路。
報告人簡介: 李立強,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天津大學理学院与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和200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德国明斯特大学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事情。2014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任研究员,2019年调入天津大學。一直从事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质料与器件研究,重点聚焦有机半导体的稳定性、可控掺杂与电荷输运机制。在Nature Mater.、Adv. Mater.、Sci. Adv.、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低维分子质料与器件》(科学出书社)。
|
承辦學院 |
质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發布日期 |
2024-11-7 |
歡迎廣大教師、學生參加! |
文:曹卫明 / 图:无 / 审核:缪鸣安 / 责任编辑:孙晓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