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19日,PP电子學院舉辦浙江省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研訓活動。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六年来,PP电子市坚持革新创新,打造“和合思政”品牌,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政事情质量提升综合革新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浙江省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智库联盟(PP电子学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获得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本科教研项目“基于‘高校引领·队伍协作·区域联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學配合体探索与实践(JGBA2024526)”。现刊登四篇来自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和一线思政课教师的教研理论文章,为宽大教育治理者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推进大中小学和合思政一体化建设 地方创新实践
张天华 王奕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革新創新”。鼎力大举傳承發展和合文化,探索和合思政育人模式,推動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地方創新實踐的持續深化。
大中小學和合思政的內涵闡釋
和合文化發源于以天台宗爲代表的释教和合思想、以南宗爲代表的玄门和合思想同儒家的和合思想互鑒互融,形成了具有PP电子地方特色的“和合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融通發展。“和合文化”的基本內容包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而差异”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和合文化的焦点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共産主義思想有著內在一致性。馬克思恩格斯以“實現人類的解放”爲價值目標,畢生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實現“兩大息争”即人與自然關系息争、人與自身關系息争;提出關于“建设自由人聯合體”構想、關于曆史發展“协力”論、關于“分工協作”“協同勞動”“生産力實質是集體力”等等,指出了通往共産主義社會的正確途徑和科學要领。
和合思政理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和合文化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结果与实践智慧。和合思政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學理念、教學内容、教學要领、教學评价、教學资源的和合,是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学生之间的和合为美、和而差异、求同存异,最终促进种种和合关系的生成。从教师和学生自我看护的和合身心,到和合师生、和合班级、和合校园、和合家庭,进而上升为和合社会、和合国家。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职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基本,使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在社会生长、法治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得以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和实践。
大中小學和合思政的地方實踐
构建大中小学和合思政的育人体系。建设小学—初中、初中—高中、高中—大学相邻学段,大学—中学—小学全学段一体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育人的和合关系,以和合的思维理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相邻学段的衔接,促进种种和合思政关系的生成。在课堂上,各学段教师积极开展兼具和合思政和课程思政的教學运动;在课外,领导员、班主任及團委、学生事情办公室等主体,积极开展种种大中小学和合思政理论宣媾和社会实践。同时,举办和合思政名家学术会客厅、青年教师论坛,举办和合思政教學角逐、学术聚会会议、师资研训,实现课上课下联动,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学生之间的和合关系和育人体系建设。坚持把原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的内涵式生长,不停提高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打造和合思政育人的精神高地。
探索大中小学和合思政的横向领悟。一是制度领悟。制定和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和合思政的制度体系,对大中小学每年以完成任务清单的形式,明确相关部门、学校职能职责、责任归属,确保各项大中小学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事情落实落细;二是主体领悟。发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引领、发动和辐射作用,聚合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教研员、思政课教师和德育副校长等主体,实现相互和合与共、和合为美的和谐共生能力,领悟家庭、学校、社会,充实发挥各方加入和合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缔造性;三是资源领悟。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由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提供专用研究经费,高校提供事情用房及基本资源保障。同时,借助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内联盟和区域外联盟,增强区域内外资源的联动共享和提质增效,缔造特色资源,助推和合思政可连续生长。
实现大中小学和合思政的纵向衔接。掌握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和合思政地方创新纪律,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焦点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将教學目标、内容、师资、评价等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各学段做好前后衔接、和合共生,提升大中小学教师和合思政的教科研能力。对标差异学段的课程目标,买通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每年组织一体化课堂教學评比、展示和团体备课,打造专兼职思政队伍和合思政育人配合体。培育和合思政市域、省域、国家层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假名师事情室,举办大中小学和合思政教科研研讨运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员可以联写论文、联报课题,夯实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教研的协同力。配合建设大中小学和合思政的一体化资源库和地方/校本教材,共建共享一体化资源库、编写地方/校本教材。制定大中小学和合思政一体化生长指数和评价反馈机制,树立立德树人的和合思政一体领悟的评价导向,围绕学科焦点素养,构建和完善针对思政课教师小我私家和大中小学校、集学术性和政策性于一体、充实发挥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的大中小学和合思政一体化生长指数。
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發展指數
王在亮 季 敏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生长指数,是权衡和评估思政课教师在相邻学段和全学段间的教學衔接、课程领悟、育人目标一致性等要害维度的综合水平指标体系。PP电子市从2022年开始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方创新实践探索,聚焦解决“评价尺度不明确”“评价要领不科学”等一体化建设现实痛点,经过3年的迭代升级,基本形成了由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30多个指标视察点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生长指数指标体系。
一體化發展指數的具體指標內容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总结比力全国主要省份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特色实践和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影响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生长的要害因素,联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名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细化一体化生长指标体系、完善一体化生长评估内容,将一体化生长指数的一级指标筛选和确立为教研运动、教學资源、教學奖励、教學研修、社会效益、其他特色等6个维度,每一个一级指标有若干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教研运动维度主要包罗运动工具、运动主题、运动形式、运动效果、运动次数等5个二级指标;教學资源维度主要包罗教材或领导用书、教學专著、教學案例、教學课件、教學论文、教學视频、教學课题等7个二级指标;教學奖励维度主要包罗教學角逐获奖、教研论文获奖、教學视频获奖、教材或领导用书获奖、教學专著获奖等5个二级指标;教學研修维度主要包罗教师培训研修、学术聚会会议等2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维度主要包罗宣讲、讲座、调研陈诉等3个二级指标。其他特色维度主要包罗除了思政课以外的其他校内思政教育特色运动等1个二级指标。
一體化發展指數的樣本數據獲取
通过调盘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足够的一体化生长指数样本数据。一是设计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方创新实践调盘问卷》,问卷内容涵盖了一体化生长指数的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30多个指标视察点,问卷发放规模涵盖了浙江省、PP电子市的纵向维度和PP电子市(浙江)、锦州市(辽宁)、石河子市(新疆)的横向维度,确保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二是制作访谈提纲,将教育治理部门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长、教研员、一线思政课教师等确立为重点访谈工具,凭据设计好的提纲和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回覆,深入了解他们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增补量化数据的不足。
一體化發展指數的科學模型構建
一是綜合利用熵權法、標准離差法和CRITIC法進行客觀賦權,對各指標數據進行離差標准化處理,爲一體化發展指數的一級指標賦予差异的權重,計算出一體化發展指數的綜合得分,直觀反映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發展水平。二是利用多變量統計分析要领,分析一體化發展指數的具體指標間的因果關系,驗證一體化發展指數模型的有效性。三是利用主觀賦權法,通過專家打分、評分等方式對一體化發展指數差异指標進行賦權,在多次交流與持續反饋修正的過程中,逐步使專家的集體判斷趨向于一致和越发准確。
一體化發展指數的廣泛應用推廣
科学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發展指數,定期宣布《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生长指数年度陈诉》,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學水平,还能够为教育治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一是优化学校和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學水平。通太过析一体化生长指数的数据,大中小学校可以了解自身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學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革新措施,优化思政课教學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思政课教學质量。二是为教育行政治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通太过析一体化生长指数的数据,教育治理部门可以了解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生长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教育治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依托“大思政课” 探索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协同创新路径
李正军 章绍麟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深入實施,法治教育重要性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理念爲法治教育創新提供新偏向,強調整合資源,打破壁壘,形玉成面育人體系。依托“大思政課”推進法治教育一體化,構建協同創新育人路徑,是當前教育革新關鍵。
明確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協同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幹部教育體系、國民教育體系、社會教育體系,讓法治意識的種子生根發芽。”法治教育一體化目標在于構建各方參與、環節銜接的育人體系:
統一思想共識,掌握“大思政課”與法治教育本質聯系。“大思政課”买通差异學段、場域、主體的教育資源,形玉成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應的系統工程。依托其推進法治教育一體化,即探索各方資源協同配合,培養德法兼修人才的實現路徑。
構建價值引領、知識支撐、能力培養和實踐養成的教育閉環。法治教育一體化培養學生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引領下,系統掌握执法知識,培養法治思維,養成守法習慣的綜合素養。體現爲認知層面知法、情感層面敬法、行爲層面守法用法三維互動,形成法治素養整體培育。
打造政府主導、司法參與、學校實施、社會支持、家庭配合的協同花样。根據協同治理理論,法治教育一體化需要多元主體的協同聯動,而非簡單的資源疊加。協同目標的具體化表現爲通過制度化的相助機制,實現“社會大課堂、資源大平台、育人大師資”三位一體的法治教育新體系。
構建思政課法治教育一體化的良好花样
構建法治教育一體化良好花样,須從制度設計和主體協同兩個層面推進:
厘清协同主体关系结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领导主体发挥统筹协调功效;各级种种学校作为实施主体肩负教育教學基础事情;社会机构(党政机关、司法机构和企事业单元)作为支持主体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支持。三类主体各司其职,形成教育协力。
創新多維度協作機制。一是縱向銜接,強化大中小學法治教育內容要领銜接,設計螺旋上升課程體系;二是橫向互動,推動思政課程與法治教育內容融合,促進法學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交织整合;三是內外聯動,構建校內教育與校外實踐結合的實施路徑。
创新法治教育教學要领。运用案例教學、问题导向、情境模拟、模拟法庭等多样化教學要领,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加入式、体验式学习,促进法治知识内化为法治意识和行为。
探索买通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法治教育創新路徑
买通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是“大思政課”理念焦点,也是法治教育一體化關鍵路徑:
將法治教育延伸至社會實踐場域。通過實踐體驗,激發學生法治學習興趣,加深對执法規範和法治精神理解,實現從認知到行爲轉化。可組織學生參觀司法機關開展庭審旁聽;參加社區执法服務和普法宣傳;開展法治文化研學活動等。
將社會法治資源引入校園教育。一是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执法實務事情者擔任法治副校長或開展專題講座;二是建设法學院校與普通學校的對口支援機制,整合高校法學資源服務基礎教育;三是編寫切合差异學段學生認知特點的法治教育讀本和案例集,豐富教育資源庫。
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法治教育新模式。依托信息技術,打造數字化法治教育平台,推動優質資源共享。開發法治教育微課、慕課等在線資源,建設數字資源庫;利用社交媒體平台開展法治宣傳,拓展法治教育覆蓋廣度和影響深度。
綜上所述,“大思政課”視域下的法治教育一體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通過多主體協同、多資源整合、多環節銜接,形玉成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法治教育新花样,爲培養德法兼修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支撐,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戰略深入實施。
深挖红色资源富矿 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难题
崔永江 包玲莉
紅色資源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將形式多樣的紅色資源充实運用到大中小各學段的思政課中,探尋紅色資源的運用與大中小學思政課的契合路徑,是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效的一定要求。
增加紅色資源“菜譜”,使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活”起來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學的重要知识载体。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均为国家统编教材,在目标接续、内容完善等方面还存在简朴重复、连续性不强等若干问题。红色资源在思想内容上和价值导向上与思政课高度契合,决定了红色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和导向作用。因此,各学段可在充实梳理、整合现有统编教材相关知识点基础上,紧密结合各学段教學要求,将红色资源尤其是学生熟知的属地红色资源,进行分类分层,灵活穿插到统编教材正文内容中,优化国家统编教材内容,促进差异学段思政课教材之间的有效衔接。
拓展红色资源“供应”,让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學“强”起来
一直以来,大中小学各学段在思政课教學方面都保持着各自为学、各自为教的相对的独立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学段接续一个学段来完成的,不能相互割裂存在。这种“关闭式”单一学段的教學使思政课教师往往只关注和了解本学段教學情况,对其他学段则缺乏了解,跨学段间交流则更少,以至学生在价值观养成方面并不能完全做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红色资源既蕴含赓续传承的革命精神,又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兼容并蓄性,能够为思政课教學提供具有亲和力的鲜活案例和素材,更能为教學历程中理论看法的论述提供强有力支撑。各学段在运用红色资源时,需充实考虑差异学段教學目标的条理性和学生认知生长的纪律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學内容和教學要领,为差异学段学生缔造一个由浅入深的红色资源教學情境。以此推动思政课教學由理论体系向教學体系、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机转化,逐步实现循序渐进的接力式教學。
用好紅色資源“載體”,把大中小學思政課教研“聯”起來
凭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上好各學段思政課的總體要求,各學段思政課教師可通過定期集體備課、互通資源、交換教案等進一步明晰差异學段、差异層次思政課的要求和特點。實踐中,由于差异學段間的教師專業水平和研究偏向差異,交流研討如何設定主題成爲難點。主題的設定應以大中小各學段配合涉及的知識範疇爲主,兼具共享性及貫穿性,以此制止差异學段間思政課教師的交流隔閡。紅色資源(如大陳島墾荒精神)因其具有“家鄉人、家鄉事”的地域特色,容易使教師在思想上産生共鳴、心靈上産生契合、精神上同頻振動,因此兼具共享性及貫穿性,是集體研討主題和教研銜接的有效載體。
聚焦紅色資源“共享”,使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紅”起來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害在于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育人自育师始,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红色素养上连续发力,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不光要有全局的视野,还应具备生长的眼光,要着力学思践悟,努力增强红色信心。要真教、真会,乐教、善教,用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强大真理熏染学生、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给学生坚定的价值引导。实践中,要依托红色资源共享功效,打造一体化教學资源平台,实时有效搜集红色资源相关讯息,为各学段教师提供集中富厚且质量优良的“红色资源库”。要因地制宜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理论研修、教學研修、实践研修”三修并重的一体化红色教育基地,分学段、分条理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并逐步实现培训制度化、常态化,拓展教师培养渠道,更深条理地提升教师自身红色素养。
——發布于2025年3月19日《PP电子日報》
https://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rb/pc/content/202503/19/content_22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