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概況
黨政機構
教學机构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國際教育
  • 繼續教育
隊伍建設
  • 人才政策
  • 招聘信息
招生就業
  • 招生信息(本科生)
  • 就業服務(本科生)
  • 招生信息(研究生)
  • 招生信息(國際生)
相助交流
  • 國際相助交流
  • 地方相助交流
媒体 · 聚焦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聚焦 > 正文

PP电子学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郑红——送文化是暂时的,种文化才是恒久的

新聞來源:浙江日報點擊數:更新時間:2025-03-10

這兩天,義城書屋又接待了好幾批慕名而來的遊客。村裏的試點面館,也忙得熱火朝天。“謝謝你啊,鄭老師。”這是村民們年後見到我說得最多的話。看著各人臉上高興的神情,我的心裏也不自覺跟著泛起了甜。

2024年5月,我被聘任爲PP电子市文化特派員,派駐義城村。因爲婆婆常住在義城村,作爲“義城村的媳婦”,這裏我來過無數次。以文化特派員的身份走進義城村,卻是第一次。

義城村是全國文明村,在唐朝就有“義誠鄉”建制,人文荟萃、底蘊深厚。爲村民們送幾場文化活動,是最省事的,但是我心裏總還是“想要爲村裏留住些東西”。在調研走訪的3個月裏,我發現村文化禮堂的人氣似乎還不夠旺。這也讓我意識到:“送”文化是暫時的,“種”文化才是長久的。爲村民打造一個高品質的文化陣地,是實現“送”到“種”的轉折關鍵。

在“娘家”PP电子學院和尤溪鎮的支持下,經過多方協調後,義城書屋革新工程正式啓動了。眼前這間蘇聯風格的老屋子,曾做過村裏的小學,每一根石條都是村裏老人從山上背下來的,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于是我決定修舊如舊。但動工之初,部门村民並不支持,各人說:“城裏來的人,只會瞎折騰。”

我沒有說話,默默從音樂老師跨界爲設計師,打造連排落地書架、桌椅,既有現代書屋的功效,又保留村味,瓶中插花是路邊山上采的野花和枝條,花瓶是從村民家中拿來的。有人勸我“農村屋子不用搞得太洋氣”,我卻堅持“美學不分區域”。漸漸地,書屋有了樣子,村民們反對的聲音小了。

在這個過程中,臨海市委宣傳部給了我很大的支持,讓我倍感溫暖,幫助我引入3000冊新書和自助借閱系統;邀請攝影師團隊來村裏采風,將作品挂在書屋牆上。村裏還爲書屋招募了全職治理員。

現在,孩子們放學後不再圍著棋牌室的桌角轉,而是坐在書屋裏寫作業、看書,語文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村民們閑暇時也能在這裏喝品茗,還能招待路過的驢友。2025年春節期間,返鄉的村民更是擠滿了義城書屋,留在村裏的時間也變長了。這下,各人都說“鄭老師,革新改對了”。

義城書屋讓村民和我更親了,也讓各人對村子的未來有了更多期待。義城村內的古道連接臨海、黃岩兩地,吸引了大批徒步愛好者到來。看著沒有接待能力的村子,與尤溪鎮、義城村幹部商量後,各人決定開一家面館,讓村民的“口袋”也富起來。70歲的退休教師金衍倩主動幫助一起解決遇到的問題。春節前,面館順利開張了,由村民麗君大嫂掌廚,農家特色姜湯面、芋頭面留住了遊客的腳步,筍幹、垂面、甘薯等土特産也跟著車子走出了大山。新的一年,有兩三戶村民也躍躍欲試,與我商量打造新業態。印證了一句老話:“隔邻有樣,不用上賬。”

“一首歌、一台戲、一本書、一間書房、一個基金、一支視頻”的“六個一”文化項目,是我作爲文化特派員制定的目標。現在已經實現了兩個。義城村是省首批“越劇之鄉”,唱戲就像幹農活,是義城人的生活日常。

今年,我要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聯動鎮村完善村裏的露天戲台,引進優秀越劇團開唱,幫村民建设越劇骨幹隊伍。兒童是未來的希望,青少年的培育也迫在眉睫。村裏走出的企業家、能人多,我准備聯系他們募集150萬元文化教育基金,組建專門的治理委員會,每年以獎學金形式鼓勵村裏的優秀人才、困難學生勤勉學習,不忘來時路。

在鄉村“種”文化,未來的路還很長。義城村是我的家,相信在PP电子學院、PP电子市臨海市尤溪鎮的支持下,一定可以把家經營好,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

——發布于2025年3月10日《浙江日報》

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03/10/content_3810026.htm?div=-1


文: /    图: /   审核: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