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PP电子学院生命科學學院15年磨一剑,以生态理念下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抓手,遵循育人纪律,创新育人体系,聚合多方资源,打造育人新生态,构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育人花样,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育人育才,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开辟了新路径,也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生长提供了名贵经验。
探索15年,分階段穩步推進一體化建設
PP电子学院生命科學學院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教學革新始于2010年,经历了“扎根萌芽、舒茎展叶、终章成理”3个阶段。
在“扎根萌芽”阶段(2010年至2013年),学院开展政策解读和现状视察,探索解决科学教育各学段间存在的衔接问题。在“舒茎展叶”阶段(2014年至2016年),学院建设系统衔接课程,革新教學方式和教研方式,建设大中小学科学教育联盟和跨学段教研机制,推进项目化学习。在“终章成理”阶段(2017年至今),学院充实挖掘和利用家庭、社会与大中小学的教學资源,培育科学教育的良好生态。
黨建領航聚力,形成大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育人新生態
学院凭据下层党建、教學科研、服务地方“三合一”原则组建教工党支部,开展有组织的教研科研,高位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育教學,为人才培養把准偏向。连续外派党员教师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与中小学共建党建配合体,聘请校外名师、名家担任本科生导师,充实发挥导师的资源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优势,聚合多方资源,为构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育人花样提供重要保障。
聚焦4個維度,創建“三位三鏈三圈”大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育人機制
多年來,學院堅持黨建引領,以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爲指向,以大中小學科學教育配合體爲依托,聚焦理念、場域、機制、資源4個維度,創建“三位三鏈三圈”大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育人機制。
重点突出,聚焦课程、教师、资源3个“生态位”。学院始终抓住课程、教师、教學资源3个要害要素,以学生为中心,既着眼于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又兼顾拔尖创新人才培養;以课程内容重整(大单元教學)和主题式项目化学习提升教學高度,以高质量教研运动、跨学段备课运动、职前职后高质量教师教育促进教师生长,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
系统融合,打造课程开发、教學研究、教师教育3条“生态链”。在课程开发方面,形成“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中小学教师”跨学科开发机制。汇聚科研院所、科技协会、教研室、中小学的力量配合开发课程50余门。在教學研究方面,形成“授课教师+其他学段教师+教研员”跨学段教研机制。首先,大中小学科学教师聚焦同一主题,就课程内容、思维深度、教學要领、学生认知水平与要求、教學问题等内容开展相助研讨。其次,由授课教师和其他学段教师配合准备某一节课,教研员、教學论专家和其他同行实时给出反馈,形成典型课例。再其次,将典型课例进行推广,推动典型课例向通例课例转化。在教师教育方面,形成“学科专家+课程教學论专家+中小学专家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科学教育卓越班聘请20名教授、博士为学术导师,12名特级教师、教研员为实践导师,实行“课内+课外”的培养模式。
開門辦學,拓展家庭、學校、社會3個“生態圈”。學院以“家庭實驗室”爲紐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科技制作。推行學校科教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制作“跟著‘名師’學科學”節目120余期,開展“科學家進校園”活動百余場。聯合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氣象台等機構組成“教聯體”,開展“跟著教授去研學”“自然學校”等科學實踐活動。
成效顯著,學生、教師、學校全面發展
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试点学校学生在科学素养测评中体现突出。试点中学获得全球发现大会中国区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金奖等奖项800余项。近3年,科学教育专业学生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项,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中获奖14项,在省级以上教學竞赛中获奖41项。2018届结业生王姝逞获得高校结业生下层就业卓越奖。
教师专业生长加速。学院指导7名中小学教师获得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學能手称谓,指导中小学教师获得省级实验创新一等奖6项。年均培训科学教师近200名。
教研教改结果豐碩。開發省級精品課程3門,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教改項目7項。助力椒江區和PP电子市3所學校入選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入選數位居浙江省前列。助力天台縣和PP电子市10所學校入選浙江省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
(作者:趙凱、鄭曉莉、齊鑫、錢海鋒)
——發布于2025年3月5日《中國教育報》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3/05/content_144750_18314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