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和合文化为纽带——厚植友谊基础 深化文明互鉴 携手共赢生长
“聚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進一步倡導和而差异、和合共生的思想理念,促進都市之間在信息互享、人員互聯、文化互鑒、文旅互通、經貿互補、民生互惠、媒體互通等方面開展更主動、更廣泛、更深入的相助……”11月2日上午,PP电子市委副書記、市長沈銘權在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上誠摯發出《友好都市深化文化經貿交流相助倡議》,來自世界各地的15個都市配合啓動了該倡議。
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爲鄰。在2日下午舉行的友好都市相助分論壇上,來自13個國家15個都市的80余名中外嘉賓以“相助共贏,促進中外友城配合發展”爲主題,配合探討差异國家間如何通過加強文明對話厚植友誼,彰顯和合文化攜手共贏的精神內核。
文化爲媒,讓世界聽到“和合之音”
頒授“和合文化全球傳播大使”、推動和合文化出海、邀請國際友人走訪和合文化研修基地感悟體驗和合文化……近年來,我市鼎力大举實施和合文化傳世工程,積極探索和合文化國際傳播體系,中華和合文化的全球傳播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和合文化在天台生根發芽,“和合之花”早已開遍全世界。去年2月,PP电子國際友城法國納維爾市舉辦了PP电子“和合文化走友城”之風光攝影與非遺木雕作品圖片展覽,前來觀展的納維爾市民對PP电子的人文風光和非遺藝術贊歎不已,紛紛表達了對PP电子的憧憬之情。分論壇上,納維爾市副市長、議員克裏斯特爾·皮頓再次回味了“和合”之美,希望兩地以和合文化爲紐帶,深入踐行和合智慧,加強人心相通、文化互鑒。
“2003年,有许多PP电子藝術家和名廚來到哈瑙市,爲我們介紹了PP电子的藝術和美食。”德國哈瑙市友城委員會主席、前議長尤爾根·舒爾曼說,哈瑙是歐洲中心一座很是繁榮的都市,一直以來,我們致力于推廣PP电子在萊茵地區的影響力,如果你來哈瑙的話,你不是我們的陌生人,你是我們的朋友。
波蘭凱爾采市副市長巴塞洛缪·薩帕拉則体现,PP电子與凱爾采有衆多相似之處,兩市都有美麗的自然景觀,都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希望兩市在貿易、文化、教育等領域加強緊密相助,也誠邀PP电子的朋友來波蘭走走看看,領略纷歧樣的地域風情。”
差异地域文化間相互碰撞,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PP电子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盧漢是阿根廷的文化中心。”阿根廷盧漢市文旅局局長尼古拉斯·卡佩利認爲,文明交流互鑒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將進一步把和合元素融入盧漢都市發展的各個方面,推動都市發展更具包容性、更富有活力。
相知相融,推動友城相助不斷深入
青山連碧海,遠朋再相逢。這場分論壇上,有不少是PP电子的“老朋友”,他們乘著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的東風,攜著深化交流相助的美好願景,向著開啓新一輪友好相助的旅程闊步邁進。
早在2005年,韓國橫城郡就與臨海市簽訂友好都市協議,多年來,兩地常態化開展各類社會團體互訪活動,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出席此次分論壇的橫城郡郡守金明起回顧了兩地的“曾經”,也展望了兩地的“未來”——計劃于明年開展紀念友城結緣20周年、重啓中學生交流等活動,推動兩地深化各領域全方位相助,實現共贏發展。
韋恩堡市是美國印第安納州東北部莫米河岸工商業都市,經濟發展根植于制造業。今年9月,PP电子市代表團訪問美國期間,深入韋恩堡市開展友好交流,並與友城人民熱情互動。韋恩堡市姐妹城協會主席梅麗莎·萊因哈特期待,進一步深挖兩地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相助潛力,努力實現更大範圍的互利共贏,爲兩地人民創造越发美好的未來。
分論壇上,我市分別與阿根廷盧漢市、智利阿圖羅·普拉特大學以及阿瓦爾大學、韓國和順郡、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文化中心等單位簽訂文旅、教育等領域的戰略相助協議,進一步築牢友城高質量相助之基。
一場落子“和合”的世界漢學對話
11月2日下午,世界漢學對話分論壇上,來自六大洲、18個國家的近30名中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和而差异,深化世界文明互學互鑒”主題,凝聚全球共識,共襄漢學盛宴。
如何探索文化傳承與發展、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新路徑?又如何將和合文化中的智慧應用于當前全球面臨的配合挑戰?這場落子“和合”的世界漢學對話,帶給了我們新的啓示。
人文交流 文明互鉴
這些年來,國內外漢學家搭建了一座座文化橋梁,通過譯、研、教,將研究中國文化同當代中國的發展實踐結合起來,讓世界領略和合文化的精髓與內涵。
冰岛前驻华公使拉格纳尔·鲍德松(Ragnar Baldursson)恒久研究中国文化,也是第一位将《论语》翻译成冰岛文并完成出书的译者。
他理解的“君子和而差异”中的“和”,不止和諧,也有相助、包容之義。他認爲,“人類命運配合體是一個超級各人庭”,差异國家、差异文明之間亦是如此,在全球化的當今世界,差异文明之間可以交流互鑒。
PP电子學院副校長李建軍帶來了《中西文明互鑒中的和合文化》的主旨發言。他從“和合文化是逾越競爭文化的競合文化”“和合之道是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的文化基礎”“和合聖地是高揚和合理念的精神地標”三個層面帶來精彩闡述,他体现作爲中華文化精髓之一的和合文化,在中西文明的比較互鑒中會閃耀出越发璀璨的光线。
墨西哥学院教授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以文学译介的方式让中国文化走进墨西哥乃至拉美地域。“汉学在已往的时间里,在向西方介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认为,“现代汉学是由传统和现代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重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的经典。”
和合与共 全球治理
志在和者,不以山海爲遠。在共促全球發展、共築國際宁静的多元領域,和合文化爲全球提供了寶貴的“中國方案”。
“和谐是和合文化的焦点,就像一首动听的音乐,需要所有的音符和谐共识,人类社会也应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布隆迪中文翻译者协会理事长班超(Bankuwiha Etienne)体现,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宁静已成为各人配合关注的议题,差异文明之间应当宁静共处,淘汰因文化差异而发生的冲突,共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各民族思想中都有接近于和諧思想的寶貴資源,而和合文化是人類和諧精神的‘中國版’。”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錢文忠体现,“和合文化與天台這片土地的關系,充实印證了和合文化絕不是一個抽象的文化看法,而是一種有效的治理方案。”
如何看待民族視角下的中國經驗?民族畫報社總編輯楊新華向在座列位分享了三個觀點,一是要讀懂中國,二是要開放包容,三是要尊重差異,“開放也是一種共享,通過民族的發展來爲世界的發展繁榮作出貢獻,這也是人類命運配合體所包罗的價值。”
这次是喀麦隆中等教育部汉语教學总督察佳妮(Jeanne)第一次来到PP电子,第三次来到浙江。她的家乡喀麦隆是一个拥有多语言配景的国家,因此她深刻意识到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文化交流能够资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这种心态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多元的世界。”
和衷共济 20位中外青年话生长
他們來自10多個差异的國家,有差异的膚色,講差异的語言,昨天下午,他們一起相聚在國際青年交流互鑒分論壇。
分論壇現場,這20位中外青年,與世界進行了更爲深切的交流和對話。他們分別從“創新賦能發展”“文化滋養文明”“傳播溝通世界”三個視角,分享了各自對“和合”的理解以及對青年發展的看法。
創新賦能發展
在第一个分议题“創新賦能發展”中,7位中外青年,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分享了创新对于生长的推动。
天台的“黃精王子”齊宇鵬,曾是一名街舞舞者、說唱愛好者,自從開始從事黃精事業後,他不斷打造個人IP來推廣仙草“黃精”。今年,齊宇鵬參加了唱歌大賽,運用自己原創的方言說唱,拿到銅獎好成績,也讓更多人通過網絡媒體認識了他,“認識到天台有這麽一株仙草黃精”。
齊宇鵬的愛人瑪麗亞,來自俄羅斯,她在PP电子生活了7年。“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好奇心,還有一些奇思妙想,對我的事情有很是大的幫助和支持。”
“95後”周丹彬,大學畢業後,回抵家鄉路橋金清,投身于農文旅的項目建設運營事情。
从0到1 ,在不停摸索中,周丹彬和创业同伴,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落到实践中。“第一个就是研学,开发了青少年研学、亲子研学和非遗文化研学等路线,也接待了不少学生。第二个是高升溜村计划,是一个比力大的看法,通过举办创意运动更好地提升品牌知名度。我们目前推出了‘高升星期天’特色运动,每周日都可以体验到差异的游玩项目,还举办了高升游园会、青年戏剧之夜等有趣的特色运动。第三,我们希望以工业发动项目生长,把当地的农副产物进行深加工,开发出花茶、洛菊花饮、高升糕等等。”
文化滋養文明
埃及、中國,兩個曆史悠久的國度。此次參加分論壇圓桌交流的劉正曦,就來自埃及,他也是中國外文局外籍專家、漢語橋俱樂部開羅站副主席、雙語主持人。
在中國的6年時間裏,他發現“文化自信”在這個國度不斷提升,“坐高鐵、飛機、地鐵,我看到许多人穿著唐裝、漢服,以前真的不會。”
劉正曦也曾穿著馬面裙去濰坊參加風筝節,“我在埃及也穿過中國的漢服,它是一種交流。我覺得每個人都是自己文化的一張名片,這也是我們年輕人在Z世代的作用。”
文化交流,是在“文化滋養文明”这一议题中,中外青年提到较为频繁的一个词。
“有的人覺得文化很是穩定、堅固,但並非如此,文化是流動的,文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間發生演變,文化永遠會從一個階段進化到另一個階段。”PP电子市首批外洋傳播官、PP电子市路橋區外國語小學外教老師帕斯卡這麽理解。
傳播溝通世界
參與圓桌論壇交流的中外青年中,有许多人是網絡博主,他們使用短視頻等多種新型傳播形式,行走于中國,推進跨文化交流與多元相助。
秦一,她既是國風網絡博主“小一姐姐”,也是一名大學老師,當天,她穿著漢服出現在論壇現場。
“我在全國首創了國學古詩手勢舞,讓億萬孩子愛上古詩詞。同時,還結合我們的壯麗山河和優秀的曆史,去創制一系列詩禮中國的作品,展示和分享中國之美、文化之美,把我們既傳統又古典優雅,並充滿了親和力的中國展現給各人。”在秦一看來,手勢舞這種可視化表達,能穿越語言壁壘,穿越國界,穿越種族。
在短視頻平台上,經常有世界各國的朋友們來學習秦一的手勢舞,他們通過她的作品去記錄、去跟拍,去傳達自己的熱愛和心情。
“不僅是我們的音樂、詩歌,包罗我自己身著的漢服,它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秦一穿漢服已經9年多時間,“除了日常事情場景,其實漢服已經完全融入到我們生活之中。”
當天活動最後,青年代表呂文寶進行了總結。她認爲,在第四屆和合文化全球論壇期間,搭建這一中國與世界各國青年互學互鑒新平台,具有特別的意義。第一,東西對話爲和合文化凝聚新智慧。第二,“研討+體驗”爲文化交流拓展新的方式。第三,青年使者爲民心相通搭建新橋梁。
推进中华文明创新生长 如何用好“和合共生”
和合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
在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理論學術創新分論壇上,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就“和合共生,推進中華文明創新發展”主題發表精彩言論,碰撞思想火花。研究、傳承、創新、傳播和合文化,爲深化構築和合思想體系創造须要的條件,同時也爲更高層面推進各項和合理念深入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和而差异、兼容並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许多和合思想,而深厚的中華和合文化底蘊,也塑造了中華文化統一、包容、宁静的特性。
和合文化是曆史的,也是現在的,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浙江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立旭,在現場作《和合文化在治國理政中的運用》分享。他認爲,要將和合文化融入中國式現代化人類文明新形態,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融入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配合體的進程。
那要如何研究和合文化,如何拓展實踐路徑,如何建设話語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中國實學研究會和合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教授彭永捷,爲和合文化的研究提出了創新路徑與學術结构。他認爲,不僅要從和合文化的基本原理,從地域文化中,還要從文學、藝術、宗教等百科中,去實現和合文化創新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去建设中國特色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他還提到,依托天台山獨特的和合文化資源,可以建設成爲和合文化學術研究中心或高地。
活動現場,舉辦天台山和合文化基金會顧問聘任儀式,啓動《中華和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書發布,並爲2024年優秀論文獲得者頒獎。
之後,學者們就“和合文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和“和合思想之脈絡源流”兩大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和合實踐,落地生花,罗致和合文化的治理智慧,已經滲透在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肌理之中,好比和合理念在文化遺産保護中發揮的作用,和合經濟賦能實體經濟和民生改善,和合文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等。
司法領域的和合治理,也是和合文化實踐的鮮活樣本。來自烏蘭察布市卓資縣人民法院的曹晨光分享了鄉村善治經驗,和合共生的社會治理是“善治”實現的有效路徑,多元解紛的司法治理是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前沿陣地,因而要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鄉村善治的司法治理中去。他所參與撰寫的《和合與共生: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鄉村善治的司法治理進路探尋》,也在本次論文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和合思想源遠流長,意蘊深遠,專家學者們在曆史文籍和先哲思想中找尋和合印記,並不斷創新、融合、發展。從孔門七十子禮樂和合思想的研究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心和善”道德觀的探討,從和合文化視域下五台山青黃教並存研究到音樂視角下的和合文化內涵的闡釋,人們在交流中探索和合文化的曆史內涵和時代價值,追求和而差异,美美與共。
和合,擁有最開放包容的力量。
讓和气和美的中華家庭傳統美德之花盛放
11月2日下午,2024和合文化全球論壇“家庭文明建設”分論壇在天台舉行。
论坛着重聚焦和合文化在应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课题、新挑战中的运用,为共建“和合家庭 幸福人生”家庭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启迪和实践启示,是一场思想碰撞、实践分享、精神激荡的文化交流。
爲進一步深化PP电子和香港、澳門在婦女、兒童、家庭等多領域良性互動,論壇上,PP电子市婦聯與澳門婦女聯合總會、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婦女委員會簽訂了相助協議,將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多方面,配合譜寫友好相助的新篇章。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婦女委員會還向PP电子市婦聯公益捐贈5萬元,用于幫扶PP电子地區留守和困境兒童。
論壇現場,4位學養精深、影響廣泛的專家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闡述了和合文化與家庭文明建設的關系,也爲應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的新挑戰提出了對策建議,現場氛圍熱烈。
于建福,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现场分享了《尚中贵和 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
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基石,尚中貴和,是傳統家庭美德之本,“中”是“中庸之道”,“和”體現“以和爲貴”。而包罗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即五種人際關系的教育,是家齊家和家文明之先聲。
于建福認爲,尊老愛幼、兄友弟恭,妻賢夫安、相夫教子,知書達理、詩禮傳家,勤儉持家、耕讀傳家,積善余慶、親仁善鄰,知恩報本慎終追遠,正心修身、家國天下,是需要挖掘闡發活化的中華傳統家庭美德。
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委會副會長沈奕斐將“和合文化”應用于家庭教育實踐,帶來題爲《和諧家庭關系是親子教育的基礎》的演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主要提供情感支持和人格培養、個性化教育、愛育機制……親子關系與親子教育是統一的,怙恃的角色應該從權威者變爲支持者……愛需要學習,幸福需要練習。”既有獨到思考又生動有趣的發言,讓人深受啓迪。
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郝海波從進一步認識和合文化對婚姻家庭的塑造功效、當前我國婚姻家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推進和合文化與新時代婚育觀的相契共融三個方面分析,帶來了《弘揚和合文化,培育新時代婚育觀》的發言。
如何將和合文化融入新型婚育觀培植,郝海波提出了頗有見地的對策與建議。和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门,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心理,是保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思想認識層面崇敬中華傳統婚姻家庭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政策制度層面,注重因俗制禮和以禮化俗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在實踐執行層面,堅持剛柔並濟,突出正向教化。
最後,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喻豐帶來了《以積極之心構建和合之家》的精彩發言。
積極心理學,也被認爲是“幸福的學問”,是引導人們尋找幸福、保持正能量的心理學。喻豐提出積極心理學的“十八般武器”,從豐富、韌性、樂觀、支持、成長、自主六個方面細分爲親近自然、體育鍛煉、品味生活;延遲滿足、最簡一事、安于不安;因人隨事、及時阻斷、遠景思考;友伴協助、感恩寬恕、去掉計劃;日行一善、自我辯論、表達寫作;主動選擇、拒絕比較、福流體驗。
——發布于2024年11月3日《望潮客戶端》
https://tzapp.taizhou.com.cn/webDetails/news?id=3493593&tenantId=64&uid=63a753dd81336f2b6f5454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