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电子学院人文學院秉持“党建赋能、人文化成”办学理念,积极建构以“勤以致知、笃以致用、弘以致远”为焦点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全力培养守正创新、交织融合的应用型文科人才。
勤以致知——學科專業“兩體協同”
学院以强化交织融合的“大文科”视野为基础,通过学科专业“两体协同”力求在人才培養中实现“致知”。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学院发挥党支部作用,推进科研与教學互动互生,通过强化学科建设和教师科研优化教學情况,以优质科研优化教學内容,提升教學质量。
近5年,學院教師主持各級各類縱向項目141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一般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45項,有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題並榮獲優秀等級。發表論文226篇,其中權威期刊5篇,一級期刊14篇,CSSCI刊物50篇,出书著作47部,其中有8部在中華書局等權威出书社出书;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结果獎3項,PP电子市文化曙光獎5項,PP电子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结果獎19項。
学院勉励教师将科研结果引入课堂,以科研为引领引发学生学习动力。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3门课程入选省一流课程,4门课程入选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引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教师在科研历程中积累的富厚经验和深刻看法,成为课堂教學中的名贵资源,使学生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感受知识的魅力和科研的乐趣。同时,学院还注重将成熟的科研结果转化为教材、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
笃以致用——課內課外“融合創新”
学院以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養为目标,通过课内课外“融合创新”力求在人才培養中实现“致用”。学院发挥党支部作用,让党员教师和学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课内课外教學运动中强调融合创新的实践导向,成效显著。
近4年,學生共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41項,省新苗人才計劃項目8項,校級科研項目60項。學科競賽方面也取得豐碩结果,在國A競賽中獲獎7項,在省A競賽中獲獎120項。
学院构建四年一贯的完整实践链条,涵盖教育教學全历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停磨炼自己的教學技术。与多家中小学建设紧密的相助关系,为学生提供富足的实践时机和教學指导。充实发挥“三站一库”平台优势,即党员教授博士引领的“人文學院教授博士中学事情站”、党员中学名师引领的“中学特级教师事情站”、党员学生引领的师范生“名师摇篮(卓越教师培养流动站)”,将名师指导、教研引领、实训导向融于一体,将校内外资源汇于一炉,发挥协同效应。同时,党员教师领衔的“融媒体学院”等校地实践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接轨、了解行业动态的窗口。实施专业学习与课外运动融合创新计划,以党员教师为主干指导力量,将“论语问茶”等4个学习平台、“风雅诵读社”等7个学生社团及中华经典诵读竞赛等10余项竞赛与相应的理论、实践课程建设对应关系,推动理论教學与实践教學、专业学习与学科竞赛、课堂教學与课外运动的有机融合。
弘以致遠——成才成人“雙輪驅動”
学院以强化新时代的价值引领为导向,通过成才成人“双轮驱动”力求在人才培養中实现“致远”。身正为范,充实发挥党支部战斗碉堡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致力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师德以及非师范生的明德之质,着力塑造学生的垦荒之志和家国情怀。
学院接纳多元化的育人战略,以教工党支部为单元,强化课程思政,将德育理念贯串教育教學全历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邀请行业模范走进课堂,接纳“名师进课堂”“拜师学艺”等形式,分享他们的教育经验和职业心得,引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热情。学院还利用“书山仰止念书俱乐部”“砺学堂”等平台,推动文化育人,让学生在加入中体验、感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学院利用新媒体宣传矩阵,推进网络育人,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接受正面的价值引导。
學院以黨支部爲基本單位,通過“創客論壇”“論語問茶”等平台,邀請行業精英、專家學者和優秀校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乐成經驗和人生感悟,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學院還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國內外交流項目,通過親身體驗差异文化、差异教育體制,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爲未來職業生涯奠基堅實基礎。
——發布于2024年6月12日《灼烁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4-06/12/nbs.D110000gmrb_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