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概況
黨政機構
教學机构
人才培養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國際教育
  • 繼續教育
隊伍建設
  • 人才政策
  • 招聘信息
招生就業
  • 招生信息(本科生)
  • 就業服務(本科生)
  • 招生信息(研究生)
  • 招生信息(國際生)
相助交流
  • 國際相助交流
  • 地方相助交流
媒体 · 聚焦
當前位置: 首頁 > 媒體聚焦 > 正文

第61屆高博會精選報告荟萃丨樂傳永: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戰略選擇與實踐路徑——以PP电子學院爲例

新聞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點擊數:更新時間:2024-05-29


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戰略選擇與實踐路徑:以PP电子學院爲例

——在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地方大學高質量發展學術活動”上的報告


PP电子学院校长 乐传永

(2024年4月15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對“加速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全國現有普通本科高校1239所,其中60%以上爲地方應用型高校。此類高校爲“211”等優質大學提供了近90%的碩士研究生生源,培養的近90%畢業生戰鬥在祖國各行各業的第一線,可謂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底盤。2024年政府事情報告提出“建強應用型本科高校”,正是著眼于應用型高校群體的职位和作用作出的決策部署。


一、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功效使命


大学的功效使命是权变的,每所大学都有其奇特的功效使命。地方应用型大学“根”在地方,“位”在应用,在高端人才集聚、应用型人才培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生长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行或缺的作用。


(一)高端人才的“蓄水池”

地方應用型大學往往是所在地的最高學府,是人才引進的大戶,也是高端人才最爲密集的組織,一方面發揮著引才“磁極”的作用,爲地方發展儲備高端人才。例如,PP电子學院有700多位博士,占據了PP电子博士總數的80%;另一方面,推動人才向生産治理一線下沈,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應用型人才的“主産地”

人才培養是高等学校的基础职能,人才培養水平也是权衡高校办学水平的第一尺度。地方应用型大学是为了应对区域经济社会生长需求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降生的,应切实担起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

(三)企業科技創新的“便利店”

地方應用型大學具有紮根地方、面向基層、親近産業的先天優勢,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應緊密結合地方産業特點和需求,集聚校地優質資源,圍繞産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開展攻關,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服務。

(四)文化傳承創新的“地方軍”

作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和區域的“文化高地”,地方應用型大學通過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赓續地方文脈,推進大學精神與地方文化互融,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深化文化交流互鑒,讓文化軟實力成爲高質量發展的“硬引擎”。


二、建強地方應用型大學面臨的困境


建強地方應用型大學,必須推進分類發展,塑造服務地方的特色優勢。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配景下,地方應用型大學還面臨著一系列困境:

(一)政校關系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虽然由市级政府领导并治理,但學校領導班子由省委省政府任命,业务由省教育厅指导,经常泛起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都管又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在服务保障和资源配置等责任问题上,经常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在项目审批、事项报请等权力履行上,往往重复统领。地市级政府对学校的统领权由各市直部门分管,各部门又习惯性地将学校作为市直单元来治理,严重侵害学校在人事治理、绩效分配、资金使用、资产处置等方面的自主权。由省级政府分配的一流学科、重点平台等资源,地方政府给不了,地市政府能给的平台和项目又难以上升到省级层面,导致学校疏离地方党委政府,又难以获得省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資源依賴的困局

地方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經費主要由地方財政負擔,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容易受到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狀況和黨政領導個人理念與意願的影響;受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通過提供服務面向社會獲取資源的能力較弱;學校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不高,校友中又缺乏有實力的企業家,爭取社會捐贈比較困難;體制機制不活,創收能力沒有获得充实開發,教職工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向社會要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學校辦學空間緊張,建設用地土地指標及資金無法在市級政府層面解決,更難憑一己之力突破瓶頸。

(三)引才留才的困局

首先,受區位和學校層次影響,地方應用型大學需要比都市區高校和老牌高校支付更高的代價來引進高層次人才,且爲“尚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往往已經過“雙一流”大學和老牌高校的層層篩選,引進的人才经常有名無實,發揮不了作用。囿于缺乏專項人才經費投入,年度預算中可用于人才引進的經費很少,地方應用型大學靠待遇引才的比較優勢持久性不足,難以批量引進有影響力的人才,滿足地方人才考核和自身發展需要。其次,地方應用型大學自身缺乏優質的附屬學校、附屬幼兒園和可支配的人才房,人才的後顧之憂難以解決,加之地方應用型大學平台低,缺乏碩博士學位點,實驗室等科研條件受限,好不容易引進的人才往往缺乏團隊支持,難以出大结果,在學校待不長。再次,重引進、輕培養,在待遇、評價等方面偏向外來人才,導致当地優秀人才發展不起來甚至流失,“招進女婿氣走了兒”。

(四)學科發展的困局

地方应用型大学大多从师专、高职院校等“升格”而来,教师学科建设的意识不强,校内往往存在教學与科研孰轻孰重、学科与专业谁主谁次的争论,学科建设的龙头职位没有牢固树立。学科建设因循老牌本科高校的老路亦步亦趋,政策导向上也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偏离了地方经济社会生长需求;学科生长失调,基础稍好的文理基础学科明显弱化,师范教育的历史光环逐渐褪去,而地方生长亟需的应用性学科又较弱,缺乏岑岭高原学科;教师科研单打独斗,学术配合体意识淡薄,难以组织起有战斗力的科研团队。

(五)産學相助的困局

教師大多是從高校(科研院所)到高校,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到新的環境後缺乏社會人際關系網絡的支持,不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習慣于“職稱科研”,不願意走進企業,在服務社會方面存在“本領恐慌”,真正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的團隊少之又少。企業則對學校的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及科研狀況缺乏了解,信任度較低,在技術相助上往往舍近求遠。産學研相助雷聲大雨點小,各種平台挂牌多,實質性運行少,能實現自我造血功效的更少。

面對這些問題,地方應用型大學只有選擇適切的發展戰略,才气掌握打開困局的“密鑰”,在辦學治校上獨樹一幟、卓爾特殊。


三、PP电子學院“校城共生”戰略的實施進路


PP电子學院近些年的快速發展與我們接纳適當的戰略不無關系。學校自2002年升本之初就實施“校地互動”發展戰略,在較短時間內就實現了辦學轉型,較好彰顯了“姓”PP电子的底色,履行了“興”PP电子的使命。這一戰略在曆次評估中都获得教育部專家組的充实肯定,有國內學者還進行了專門研究。近年來,學校叠代升級這一戰略,提出並實施了“校城共生”發展戰略,著力打造校城命運配合體、利益配合體、奮鬥配合體,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凝練了一批理論结果。PP电子學院通過校城戰略互嵌、結構互耦、資源互通、文化互融,推進學校與都市共生、與産業共興、與社會共進。

(一)戰略互嵌

共謀發展願景。推動市委常委會會議兩次專題研究學校發展問題,市校配合擘畫了“申碩、升格、創一流”目標,申碩乐成後立即轉段“升大、申博、創一流”,並連續五年將學校發展目標寫入市中長期發展規劃及黨政事情報告。此舉成爲全省地方本科高校中開創之舉,已形成較好的示範效應。學校則圍繞PP电子重大需求進行總體謀劃,叠代升級服務地方行動計劃,並將之上升爲市委市政府的文件下發,把學校的服務舉措轉化爲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學校先後與PP电子8個縣(市、區)、10余個市直部門建设全面相助關系,與500多家企業簽訂了相助協議。

共商扶持政策。2018年,由學校牽頭設計,市委市政府出台實施《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連續3年每年給予學校1億元申碩專項經費,申碩乐成後繼續每年給予8000萬元申辦大學專項經費。2021年,市校又配合謀劃設計,市政府出台了支持學校“升大”“創一流”的若幹意見,每年給予8000萬元“升大”專項資金、3000萬~5000萬元績效獎勵。2023年,經充实協商,市委市政府作出決策,支持學校與黃岩區委區政府相助,在都市焦点區擇地3000畝,基建、設備投入近60億元,凭据“百年大學”和“國內一流”的標准建設新校區,從基础上破解學校發展的空間瓶頸問題。

(二)結構互耦

專業建在産業上。都市産業發展一定通過市場機制的傳導影響大學的學科專業設置,學科專業設置應與産業發展緊密互動。學校堅持需求導向,對標省“315”科技創新體系、PP电子“456+新星”先進産業集群等重大结构規劃,調整設立智能制造、大數據、醫藥化工、航空工程等具有區域特色的二級學院,統籌謀劃碩士學位點结构,著力推動學科專業集約建設、交织融合、集群發展。二級學院整體结构與地方産業發展需求越发貼合,學校學科專業群與地方産業群越发耦合,校城之間形成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價值鏈緊密對接、良性互動的局面,專業结构多次受到省教育廳領導及教育部審核評估專家組的肯定。

打造育人配合体。学校坚持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養路径,集聚行业龙头、上市企业优质资源,接纳多种模式建设了PP电子湾生物医药工业学院、PP电子湾数智制造工业学院、奇安信网络空间宁静工业学院、PP电子小微金融学院等工业学院,基本笼罩了14个二级学院,组建了杰克班、奇安信班、方远班等8个工业学院班,校企协同重构工业学院班学生的培养方案,协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資源互通

共築人才蓄水池。深度參與PP电子人才新政的制訂,以此爲契機疊加市校引才待遇,PP电子市負責部门購房補貼,學校所有引進的人才均納入市緊缺人才目錄。市校政策疊加優勢對于學校的人才引進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近年來,學校平均每年引進博士都在80人以上,高層次人才引進連續取得突破,博士占PP电子博士總數的80%。與此同時,建设高等研究院、高等人文研究院,打造了27個PI團隊,爲地方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組建了100余支“1139”科技小分隊,師生“自帶幹糧”上門服務,幫助行業企業解決發展難點和痛點問題,服務“觸覺”像毛細血管一樣伸向“三台”大地。這一做法受到多位省領導的批示肯定,並在全省高校中推廣。著作《深度産教融合創新模式——PP电子學院科技小分隊在行動》也已出书。

共建创新联合体。学校扎根得天独厚的工业土壤,政校企共建一流学科平台、工业研究院、地方研究院、工业联盟。“引企入教”“推教入企”,开展创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養、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校地融合协同推进学校治理收到新实效,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

共享服務大平台。PP电子市將原屬于國資委的環科院轉企改制後整體並入學校,作爲學校的全職公司,與學校生態、環境工程等相關學科形成了優勢互補。將4家醫院作爲學校的直屬附屬醫院,其中PP电子市中心醫院(三級甲等)人財物全部劃歸PP电子學院。組建醫學部,統籌協調參與學校醫學教育。學校積極融入都市發展,全面開放各類資源,打造“沒有圍牆的大學”,推動校城空間共享、資源共融。

(四)文化互融

以打造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新高地爲契機,鼎力大举實施人文社科振興行動計劃,市校攜手建设了唐詩之路研究院、鄉村文化保護傳播中心、大樹文物與曆史建築學院、文化和旅遊研究院等一批人文社科平台,推動上市公司董事長常態化進校園,校地配合舉辦和合文化論壇、民營經濟論壇、唐詩之路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促進校地文化融合,配合推動地方優秀文化走出PP电子、走向世界。

通過校城共生發展,PP电子學院與PP电子同頻共振,共生共榮,學校辦學實力、服務地方産業能力明顯增強,畢業生就業率、留浙率、留台率明顯提升,社會影響力、美譽度大幅提升。省教育廳將學校辦學經驗作爲乐成案例,通過內刊在省內印發,省領導專門批示,要求各高校學習借鑒。學校近些年的實踐探索在各大全國性會議上交流分享,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灼烁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權威媒體紛紛予以報道。

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要吸收借鑒國外乐成經驗,但最要緊的還是立足國情,紮根地方,積極探索。建強應用型大學,需要我們科學謀劃、精准施策,還要交流互鑒、抱團發展,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爲,配合答好“強國建設,地方應用型大學何爲”的時代命題!


——發布于2024年5月29日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

https://mp.weixin.qq.com/s/hIyBxwwPWLRI4GY_6yAjNw



文: /    图: /   审核: /    责任编辑: